中国积极探索网络司法模式
中国积极探索网络司法模式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探索司法活动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领域、新模式,让社会正义“提速”。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探索司法活动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领域、新模式,让社会正义“提速”。
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推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在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司法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先行先试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司法模式。鼓励各地法院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和网络纠纷特点,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互联网审判机制。大力推进数字检察工作,坚持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系统整合各类办案数据,积极探索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和平台,努力推动个案办理式监督和类案治理式监督相结合,为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白皮书介绍,互联网法院是中国推动司法模式创新的成功尝试。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2018年9月9日、9月28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先后成立。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所在市辖区内的网络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网络著作权纠纷等十一类互联网案件,推动技术创新、规则确立、网络治理向前迈进。
白皮书说,网络司法的新模式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网络领域进一步发展完善,逐渐成为中国司法的一张亮丽名片。
互联网法院是指案件的受理、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庭前准备、庭审、宣判等诉讼环节一般应当在互联网上完成,以全程在线为基本原则的法院。 这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杭州互联网法院:
2020年7月15日上午,杭州互联网法院跨境贸易法庭正式挂牌成立。杭州互联网法院跨境贸易法庭,设立于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下沙园区,将集中审理跨境贸易相关案件。揭牌后,跨境贸易法庭“第一案”,即新加坡用户起诉某网购平台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随即启动在线审理。
二、北京互联网法院: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2018年8月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始筹建,2019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
三、广州互联网法院:
2021年9月28日,广州互联网法院迎来建院三周年。这家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新型法院,一出生就带着改革的基因,肩负着推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保驾护航等使命。该院坐落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国各级法院利用新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司法。互联网法院即是司法与 科技 深度融合的重大创新实践。互联网法院是如何处理案件的?未来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足不出户完成诉讼”
中国互联网法院正快速发展。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19天后,广州互联网法院也正式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12月4日发布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显示,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近12万件,审结8.84万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6.8%,全流程在线审结8.08万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法院通过电话、邮箱、微信、短信、公众号等在线送达文书达9.69万次。
“互联网法院依托电子诉讼平台、有效实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全流程在线完成。”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指出,“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实现诉讼流程从线下到线上转变。”
“移动微法院”也在许多城市进行试点。201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12个省(区、市)开展“移动微法院”试点,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电子诉讼平台,将部分诉讼环节迁移到手机移动端办理,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无缝衔接,让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截至2019年10月31日,移动微法院实名注册用户达116万人,注册律师7.32万人,在线开展诉讼活动达314万件。
AI助力24小时不打烊
相比传统庭审,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更为高效。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展现了互联网为审理案件带来的效率红利。
高效背后是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工智能AI是法官的智能助理,可以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诉状、答辩状、证据等相关诉讼材料以及法院审判系统里存储的案件数据,自动生成相应的文书初稿供法官使用。除此之外,人工智能AI还可以在24小时热线电话里解答当事人提出的有关问题。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朱阁法官表示,工作人员通过梳理当事人经常咨询的问题,将专业的回答全部编辑,再加上法官的语料库内容,形成一个诉讼咨询服务。只要当事人提出一些高频问题,就会生成一个自动回答。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指出,有的当事人在家里就能参与庭审,甚至有人在咖啡馆里进行,这就是互联网法院的开庭场景。
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也会极大节约成本。据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颜君法官介绍,与传统公证相比,区块链技术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减少为瞬间,把取证的物力成本大大降低,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几元,甚至免费。
构筑数据安全“防火墙”
未来,互联网法院的发展离不开立法先行,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张雯表示,2020年将努力创新互联网执行模式, 探索 区块链更多的具体应用场景,打造“业务链,管理链,生态链”三链合一的新模式。
推动区块链电子数据的标准化研究和制定,也是重点工作。张雯指出,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专业机构组成司法工作组,邀请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司法鉴定、信息通讯及区块链等方面的技术专家,4次组织接入应用测评标准会,形成90条修改意见,最终形成《天平链接入与管理规范细则》及《天平链接入测评规范》,将司法审判规则前置,防范电子证据认定不当,提高审判效率。
随着越来越多的司法数据上“云”、上“链”转变为电子数据,保护这些电子数据不被窃取是重中之重。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詹剑锋看来:“数据即隐私,尤其是如今许多司法数据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构建强力的防火墙等防范措施非常重要,不能让这些数据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
版权所有:深圳市网商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